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1年 第3期

实验研究
高焓超声速载气的产生
毛荣海, 林建民, 俞鸿儒
2001, 15(3): 1-6.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1.03.001
摘要:
为确保氢和氧稳定、完全地燃烧,采用临界喷管控制氢氧的质量流率,以及同轴环向的预混方式.实验结果表明:改变氢氧质量流率或尾喷管临界截面积可调节燃气总压,建成结构简单且造价低廉的高焓水蒸汽发生器.
一种研究煤油超燃的新方案
司徒明, 王春, 陆惠萍, 李建国, 俞刚
2001, 15(3): 7-12.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1.03.002
摘要:
为了强化煤油超燃性能,提出了一种采用双凹槽和预燃室结构,利用从预燃室喷出的高温燃气去引燃从凹槽内喷出的煤油,实现煤油超燃过程的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超燃新方案.试验是在空气流量1.2kg/s左右的地面连管试验台上进行的.试验结果显示,超燃点火可靠,火焰稳定,超燃效率可达0.8以上.
射流和圆柱尾流湍流层次结构的实验研究
毕卫涛, 陈凯, 魏庆鼎
2001, 15(3): 13-18.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1.03.003
摘要:
用热线测量了射流和圆柱尾流湍流核心区不同位置处的风速脉动,通过对速度结构函数标度性质的计算,研究了湍流层次结构模型.主要结论有:层次结构模型中的相似性假设得到了实验的有力支持;模型提出的标度指数公式精确地反映了湍流随机场的标度性质;速度结构函数的标度性质是与具体湍流流动有关的.
低密度射流的特征频率
何建氢, 刘海峰, 周炜星, 胡念苏, 于遵宏
2001, 15(3): 19-23.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1.03.004
摘要:
采用激光粒子动态分析仪研究了低雷诺数时密度比对自由圆射流近喷嘴区轴线相干结构特征频率的影响.空气射流和二氧化碳射流核心区的末端,能谱上才出现显著的峰值,其Strouhal数约为0.41.氢气射流时在喷口附近(x496.6时,随x的增大,能谱上出现了基波的高次谐波.
增压连续式跨声速风洞的防喘振措施--直接放空的研究
李一滨, 乔志德
2001, 15(3): 24-29.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1.03.005
摘要:
安全、可靠的防喘振措施是保证增压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安全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直接放空作为防喘振措施的可行性得以讨论.在建立一个考虑压缩机和风洞回路相互影响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直接放空对风洞和压缩机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增压连续式跨声速风洞,直接放空只是带来风洞工作点一个短暂的过渡过程,不能有效地使工作点脱离喘振区.
双舌型挡板VGT蜗壳速度场的试验研究
王仁人, 万金领, 刘云岗, 李国祥, 陆家祥
2001, 15(3): 30-35.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1.03.006
摘要:
使用IFA300热膜风速仪,通过选择合适的低通滤波器、合适的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用X形探针测量了其无叶喷嘴出口速度的分布以及蜗壳流道的速度场.结果表明:在两挡板全关时,喷嘴出口速度分布较均匀;随两挡板开度变化,喷嘴出口速度分布变化较大;而且沿蜗壳周向其径向速度分布较均匀,切向速度分布变化较大;沿蜗壳轴向,两者变化均较大.当两挡板开度变化时,蜗壳流道截面上通流速度的分布不同于自由涡流规律,二次流速度分量分布形态类似.
高速风洞超大迎角试验技术初步研究
范召林, 吴军强, 贺中, 董臻东, 武春祥, 刘伟, 朱庆洪
2001, 15(3): 36-42.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1.03.007
摘要:
大迎角风洞试验技术是先进高机动飞行器研制必需的关键技术.气动中心发展的高速风洞超大迎角试验技术,包括大迎角机构、模型、天平等.1.2m风洞超大迎角试验结果与2.4m量级的大风洞试验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试验精度基本达到了××标准对小迎角试验精度的要求,表明1.2m风洞超大迎角试验技术研究获得了成功.
导弹翼面超声速大迎角压力分布特性试验研究
李熙佩, 林俊
2001, 15(3): 43-47.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1.03.008
摘要:
在M=1.2~3.0,α=8°~30°,=0°、-45°的范围内,进行了××导弹翼面超声速大迎角压力分布特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翼面压力分布具有锥型流的特征;M≥2.0时,弹翼背风面压力值在较大迎角下十分接近理论极限值,且M数越高越接近;不同弹体滚转角对弹翼压力分布及剖面法向载荷有明显影响;由于弹体对弹翼的非线性压缩性影响,在相同α下,随M数增加,弹翼迎风面压力系数在=-45°时的某些区域逐渐增大.
对转桨推进型鱼雷有动力影响研究
肖京平, 金华
2001, 15(3): 48-53.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1.03.009
摘要:
为使国内具备鱼雷有动力风洞试验能力,通过设备研制和对转桨推进型鱼雷性能研究试验表明:一是动力对姿态导数影响达40%,效率导数一般下降10%~15%,设计单位应重视上述特性对鱼雷航行与机动特性的影响;二是对转桨对雷体稳定性作用值得高度重视,传统认为对转桨是鱼雷辅助稳定装置的设计思想应有所调整,尤其对机动性要求高的鱼雷.
测量与显示
CARDC 2.4m引射式跨声速风洞设计与运行调试
董谊信, 陈章云, 周平, 罗宇轩, 王维新
2001, 15(3): 48-53.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1.03.010
摘要(132) PDF(14)
摘要: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研制了可更换喷嘴的中压气体引射器,利用现有中压气源驱动,建成一座增压回流引射式跨声速风洞.试验段截面尺寸2.4m×2.4m,M=0.3~1.2.稳定段最高工作压力为0.45MPa,最高模型试验雷诺数Rec=15×106(M=0.90,C=0.24m),稳定吹风时间≥15s.风洞气动回路上分别配置有多喷管引射器、栅指扩散段、跨声速试验段驻室抽气系统及特殊的主排气系统等装置.采用智能自适应解耦控制技术,实现总压和M数独立、快速、精确地控制.该气动布局与部段配置及其功能设计,在国内跨声速风洞中均是首次采用.
高速摄像技术在循环床锅炉出口区域颗粒运动测量中的应用
刘双科, 徐旭常, 邓国强, 祁海鹰, 陈昌和
2001, 15(3): 62-66.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1.03.011
摘要:
为了说明高速摄像技术的一些特点,及其在多相流场颗粒运动规律研究方面的潜力,以循环床锅炉出口区域颗粒运动测量中的应用为例,采用高速摄像系统捕获可视化流场的图像,再进行图像分析和处理.通过对颗粒的运动速度、运动轨迹和密度分布等信息进行测量的结果表明,利用高速摄像技术能够成功地研究复杂流场的颗粒运动规律.
导弹翼面超声速大迎角压力分布特性试验研究
吴东升, 田利安
2001, 15(3): 67-71.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1.03.012
摘要:
为满足xx型号动导试验要求,在1.2m风洞内建立了一套自由翻滚/强迫振动装置,采用小型电磁离合器、凸轮机构和步进电机的组合,满足了模型在风洞启动和关车时的锁紧、0°~360°自由翻滚、按预定规律强迫振动、试验装置阻塞度限制等多项要求,能在小风洞内完成国外在大尺寸风洞开展的同类试验,解决了型号研制的急需.
数据采集、处理与控制
8m×6m低速风洞技术改造研究
叶吉成, 肖京平, 李德祥, 高业芝
2001, 15(3): 72-78.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1.03.013
摘要:
8m×6m风洞是亚洲最大的低速风洞,为了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风洞试验的要求,为了解决本身存在的问题,8m×6m风洞运行20年来首次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采用了自行研制和引进改进相结合的方式,圆满地完成了改造,使该风洞的试验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封闭状态储运发射箱箱壁压力的子波分析
徐强, 张福祥, 廖光煊, 范维澄
2001, 15(3): 79-83.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1.03.014
摘要:
为研究火箭导弹在封闭式储运发射箱内发射时,由于密封盖的反射作用使弹箱间隙内存在的复杂燃气流场,通过对测量数据进行子波分析,得到了管(箱)壁压力时间历程曲线中的燃气射流段是由射流激波振荡(低频)和射流噪声(高频)两种流动成分组合而成,激波振荡沿管壁向弹头方向是衰减的,它在低频段聚积的能量与起始冲击波一起都对储运发射箱式定向器具有破坏作用.
工程估算
高速风洞支架干扰数值修正研究
杨立芝, 李俊甫, 董军
2001, 15(3): 84-88.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1.03.015
摘要:
提出了一种计算高速风洞支架系统对飞行器模型纵向气动力干扰量的数值计算方法,从跨声速全位势积分方程出发,编制了适用于飞行器全机模型及其带支架情况下的跨声速绕流计算程序.通过对双垂尾模型和GBM-03模型两个算例的计算,讨论了尾支撑位置及其几何外形参数对模型气动力的影响,并对GBM-03模型带短支杆情况下的纵向实验结果进行了修正.表明该方法对于分析研究风洞模型支架干扰问题并进行支架干扰修正是可行的、有效的,可以作为选择尾支撑位置及其几何外形参数和对跨声速风洞纵向实验结果进行支架干扰修正的工具.

重要公告

www.syltlx.com是《实验流体力学》期刊唯一官方网站,其他皆为仿冒。请注意识别。

《实验流体力学》期刊不收取任何费用。如有组织或个人以我刊名义向作者、读者收取费用,皆为假冒。

相关真实信息均印刷于《实验流体力学》纸刊。如有任何疑问,请先行致电编辑部咨询并确认,以避免损失。编辑部电话0816-2463376,2463374,2463373。

请广大读者、作者相互转告,广为宣传!

感谢大家对《实验流体力学》的支持与厚爱,欢迎继续关注我刊!


《实验流体力学》编辑部

2021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