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9年  第23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论文
航空、航天类中文核心期刊《实验流体力学》征稿简则
2009, 23(1).
摘要:
实验研究
微型扑翼的推进特性实验研究
邵立民, 宋笔锋, 宋文萍
2009, 23(1): 1-6,22.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9.01.001
摘要:
为了研究微型扑翼的推力和推进效率特性,研制了基于虚拟仪器( Ⅵ)的微型扑翼风洞实验系统.该系统以西北工业大学现有微型风洞为基础,采用了高精度六分量天平、角度传感器.新型机翼扑动机构、可编程电源、工控机等设备,利用基于虚拟仪器(Ⅵ)的LabView软件对上述设备进行集中控制与数据处理.利用上述实验系统研究了风速、扑动频率、展弦比、根稍比及机翼扑动幅度对微型扑翼推力和推进效率的影响,总结出了微型扑翼推力及推进效率的基本规律,为微型扑翼飞行器机翼设计及飞行控制方式提供了参考.
空调器室外机轴流风机内部流动的PIV研究
田杰, 欧阳华, 吴亚东, 杜朝辉
2009, 23(1): 7-14.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9.01.002
摘要:
采用粒子图像测速仪PIV,对具有半管道式结构特点的空调器室外机轴流风机内部流场进行了实验研究,并结合实验结果分析了叶片顶部的叶尖涡和叶片出口尾缘涡的流动特性.实验结果显示在轴流风机流道内部叶顶区域存在与叶轮旋转方向相反的叶尖涡结构.叶尖涡产生于叶片前缘叶顶近吸力面侧,在流道内部与主流发生干涉后朝向周向和出口传播并逐渐耗散.叶尖涡涡心轨迹与叶顶弦长方向的夹角为10°,在叶高方向上叶尖涡的径向位置并不固定.与普通管道内部流动不同,叶片顶部与导风罩间的间隙中未捕捉到明显的叶顶泄漏涡现象.叶片出口近尾缘处30%以上叶高明显捕捉到尾缘涡结构,叶片压力面和吸力面侧的径向速度存在明显的方向变化,切向速度在尾迹区增加.
超声速弹头凹型光学头罩流动显示研究
田立丰, 易仕和, 赵玉新, 何霖, 程忠宇
2009, 23(1): 15-17.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9.01.003
摘要:
在自行设计的Mα=3.8超声速风洞中,采用基于纳米技术的平面激光散射(NPLS)方法对超声速弹头凹型光学头罩流场进行了流动显示实验.高时空分辨率的NPLS图像再现了激波、膨胀波、边界层及尾迹等流场结构.观察到了边界层的产生、发展及转捩过程.通过对时间相关图像的分析,可以精确测定边界层内大尺度结构的几何特征和时间演化特征.
飞机尾流控制的SPIV实验研究
黄烁桥, 申功炘, Robert Konrath, Carl F. v.Carmer, Kompenhans Jürgen
2009, 23(1): 18-22.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9.01.004
摘要:
利用简化的飞机模型,通过改变尾翼的迎角及展弦比,试图建立一种能加速自我消亡的尾流涡系统.该实验在拖曳水槽中进行,运用SPIV(体视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系统进行测量,获得了一系列空间切面的2D/3C(二维/三分量)数据,给出了三种不同尾翼情况(两种有尾翼情况及一种无尾翼情况)下的SPIV观测结果,并将这几种情况作了对比.
低速风洞均匀吸气地板下阻塞对地板边界层影响的研究
黄志祥, 陈立, 李明, 李进学
2009, 23(1): 23-25,30.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9.01.005
摘要:
为了研究低速风洞地板下部阻塞对地板上表面边界层的影响以及控制方法,在国防科技大学KD-03低速风洞利用均匀吸气地板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地板下部阻塞对地板上表面主流区的流动产生干扰,并影响边界层的分布和发展,随着地板下部阻塞度的增加,地板上表面边界层的厚度有增加的趋势;在某一阻塞度和吸气系数下,来流速度越大,地板下部的阻塞对主流区流动的影响越小;地板的均匀吸气使边界层的厚度显著降低,也有效减小因地板下部阻塞引起的主流区流动的不均匀性.该实验的研究结论为8m×6m风洞均匀吸气地板系统研制提供了参考.
有植被明渠纵向流速垂向分布特性的PIV试验分析
槐文信, 赵磊, 李丹, 李琼
2009, 23(1): 26-30.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9.01.006
摘要:
有植被河道水流的流速分布是确定植被河道阻力和过流能力的基础.在室内矩形断面水槽中模拟了有树桩存在的河流环境,采用粒子图像速度仪(PIV)测量了同一流量情况下,非淹没及淹没刚性植被稳恒流纵向流速垂向分布.试验结果表明矩形断面非淹没刚性植被水流时空平均纵向流速垂向分布符合"J"形分布,淹没刚性植被水流时空平均纵向流速垂向分布符合"S"形分布,植被中不同位置垂线的时均纵向流速分布不同.笔者给出的流速资料可作为植被水流数值模拟对比的参考.
降低气动效应综合措施的实验研究
王英学, 高波, 苏哿, 党明芳
2009, 23(1): 31-34.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9.01.007
摘要:
中国正在大力发展城际高速铁路运输,而在线路中有隧道时,列车进出隧道所产生的微压波问题已经成为限制高速铁路安全、环保、健康发展的障碍.大量研究表明:隧道出口的微压波强度与压缩波的压力梯度成正比,可以通过分析压缩波的压力梯度变化来评价降低微压波的效果.采用模型试验方法,对缓冲设施、减压竖井降低压缩波峰值和压力梯度峰值的效果进行了测试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减压竖井降低首波压力峰值、压力梯度峰值效果明显;洞口缓冲设施降低首波压力峰值的效果不明显,降低压力梯度峰值效果明显,并且降低压力梯度的效果与速度相关.
燃烧型喷流等离子体发生器及其电子
曾学军, 李杰, 王志坚, 马晓宇, 杨波
2009, 23(1): 35-39.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9.01.008
摘要:
以微型固体火箭发动机为模型,根据等离子体物理学和空气动力学,研制出燃烧型喷流等离子体发生器.利用朗缪尔探针阵列研究发生器喷流流场中电子密度轴向和截面的分布;在处理探针测量数据时,采用由带电粒子连续性方程和Poisson方程得到的朗缪尔探针连续流理论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发生器产生的喷流流场为非均匀等离子体流场,流场中存在大量的自由电子和离子,喷流中心的电子密度最大超过4×1012cm-3.喷流等离子体发生器是一种非常有发展前景的飞行器隐身等离子体产生技术.
D300mm×3420mm圆管内旋转流流场的LDV实验测量
张静, 宋健斐, 魏耀东, 时铭显
2009, 23(1): 40-43,55.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9.01.009
摘要:
利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LDV)对直径D 300mm×3420mm圆管内的旋转流场进行了实验测量,重点测量切向速度与轴向速度的分布以及湍流强度分布.测量结果表明圆管内的旋转流是Rankine涡结构形态,旋转流强度沿轴向存在着明显的衰减特性,且最大切向速度的径向位置沿轴向逐渐向内移动,即由上游的刚性涡逐渐向下游的准自由涡和刚性涡组合过渡;轴向速度的分布存在着很大的不均匀性,在r=0.5R区域存在一个轴向速度的低速区,甚至出现上行,但在轴向位置z>10R后轴向速度全部向下,并向均匀分布发展;圆管内的切向湍流强度比轴向湍流强度大一倍,两者的湍流强度在准自由涡区径向分布比较平均,中心刚性涡区域的湍流强度比较高,而且随轴向位置的变化衰减不明显.
静电场对轴对称射流雾化效果的影响
汪朝晖, 廖振方, 潘志敏, 石磊
2009, 23(1): 44-47,48.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9.01.010
摘要:
设计和组装一台实验装置,研究了柴油通过压缩空气进行喷射时,静电场对轴对称射流液体的浓度分布影响.结果表明:在无电场作用时,随着靶盘距喷嘴距离的增加,液流浓度逐渐减小;当喷雾压力增加时,射流轴线上的液流浓度变化较大;随着距轴心线距离的增加,液流浓度的变化逐渐趋于平缓,最后基本达到稳定.在静电场作用时,随着电场强度逐渐增大,液流的雾化分布与增加空气压力时液流的雾化分布具有基本相同的特点,电场强度对射流轴线上液流浓度的影响最为明显.利用实验结果拟合了液流浓度的准则关系式,得到了无量纲坐标内液流浓度的变化规律,为获得最佳雾化效果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气体的可压缩非定常性对天然气流量计量的影响
刘艳, 董守平
2009, 23(1): 48-51.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9.01.011
摘要:
利用PIV测试技术对天然气管道内的实流流场进行了可压缩非定常性测试研究,以探究天然气的可压缩非定常特性对天然气流量计量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通常在充分发展的天然气湍流流动情况下,圆管流的瞬时(0.4~2.5μs)截面体积积分流量存在明显的波动,流量的相对脉动幅值保持在4%以内.这表明管道内的压力在天然气介质中是以纵向压力波形式传递的;而天然气在压力驱动下,由于其本身的可压缩特性,管道截面上的气体密度会出现疏一密相间的变化,相应的瞬间截面流量也会出现大-小相间的脉动.现场试验在测试区上游15D处加装DN100-DN50的变径管后,流场中气流的最大马赫数达到0.2,流量的相对脉动幅值明显大于常规4%的水平,气体可压缩比有明显跃增.此时气体的可压缩以及非定常特性显著,应该认真考虑其对流量精确计量的影响.
模型表面温度对光电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蒙泽佳, 廖光, 郭大华, 林贞彬, 林建民
2009, 23(1): 52-55.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9.01.012
摘要:
对在JF-10氢氧爆轰驱动高焙激波风洞中开展烧蚀材料模型表面温度对光电特性影响的实验方法进行了探索.风洞实验状态的驻室总压约为20MPa,驻室总温约为6000K,自由流速度约为4km/s.实验以锑化铟多单元红外成像系统与电离列阵测试装置为测量手段,用以烧蚀材料为头部的球头钝锥体模型,实验测量激波层中红外辐射的横向剖面分布和壁面附近电离密度的剖面分布,并在烧蚀材料加热和不加热两种情况下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烧蚀材料的加热加强了模型头部激波层中的红外辐射,同时也增大了模型表面的电子密度.
后加载正弯静叶栅气动性能试验研究
冯子明, 韩万金, 钟兢军
2009, 23(1): 56-59,78.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9.01.013
摘要:
在环形叶栅低速风洞中采用扇形叶栅对某型超临界汽轮机高压级静叶栅进行了吹风试验.在0°、±10°冲角下测量气动参数沿叶高和节距的分布以及静压系数沿叶型的分布.试验结果表明:在叶片设计中采用"后部加载"叶型并与正弯叶片合理匹配,显著降低了叶型与二次流损失,获得了沿叶高气动参数分布比较均匀的出口气流.
明胶溶液及明胶-PEG复合纺丝液流变性研究
李德富, 缪可言, 穆畅道, 游清, 林炜
2009, 23(1): 60-64.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9.01.014
摘要:
通过对明胶溶液和明胶-PEG混合溶液流变性的研究发现,在实验所用的剪切力范围内,明胶溶液和明胶-PEG混合溶液在不同浓度、温度和pH值时均为胀塑性流体,且其粘度随着浓度的增加呈指数增长,随着温度的增加而指数降低.相同质量分数的明胶-PEG混合溶液的粘度明显大于明胶溶液的粘度,表明PEG和明胶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在明胶的等电点处,明胶溶液和明胶-PEG混合溶液都具有最低的粘度;不过,明胶-PEG混合溶液对pH的敏感性有所降低.通过对明胶溶液和明胶-PEG混合溶液非牛顿指数n的分析可知,两种溶液在低浓度和高温时更容易受到外部剪切力的影响.上述研究结果对明胶-PEG复合纺丝液的制备具有指导意义.
实验技术
电热破膜激波管及其PLIF测量系统的研制
王高峰, 林其钊, 马承飙, 廖钦, GUO Jun-fu, 郭俊福
2009, 23(1): 65-69,88.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9.01.015
摘要:
探讨了用Nd:YAG脉冲激光器作为泵浦光源对激波管内瞬态非定常流场进行平面激光诱导荧光(Planar 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PLIF)测量的时序同步问题.由于该激光器需要预热以获得稳定的倍频输出,作者研制了低压大电流的电热破膜装置,实现对激波产生时机的控制.在大尺寸矩形截面的激波管上搭建了PLIF测量平台,并在此平台上进行了丙酮示踪流场显示和氢氧基分布测量.
8m×6m风洞特大迎角试验设备研制
孙海生, 张晖, 汤更生, 王超棋
2009, 23(1): 70-73.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9.01.016
摘要:
8m×6m风洞特大迎角试验设备是该风洞最新配套的多用途支撑系统,其主要用途包括3个方面:(1)支撑战斗机模型完成特大迎角状态测力、测压试验任务,迎角连续变化范围0°~120°,侧滑角变化范围达±30°;(2)支撑大尺度模型(最大翼展达6m)完成常规测力、测压、地效试验任务,此时迎角连续变化范围-10°~30°,在特定条件下,迎角可扩展到70°以上;(3)支撑特殊模型进行特种试验,包括细长体模型、车辆模型、螺旋桨模型、动力模拟试验模型等.该设备主要特点有:模型支撑方式多样,可满足常规和大量特种模型支撑和姿态变化需要;系统刚性强,模型支撑牢固,变形小;机构运行灵活,模型姿态变化定位精确.
混合式脉冲爆震发动机原理性试验系统设计、集成与调试
郑龙席, 邓君香, 严传俊, 李娜, 鲍冬梅
2009, 23(1): 74-78.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9.01.017
摘要:
设计、集成了由涡轮增压器、脉冲爆震燃烧室、燃油供给单元、润滑单元和测控单元构成的混合式脉冲爆震发动机原理性试验系统.初步实验研究表明该系统运行可靠.当脉冲爆震燃烧室与涡轮组合工作时,可在一定频率范围内稳定工作;爆震室头部及管壁沿程压力相对于爆震室独立工作时有所提高;压气机出口空气流量远大于爆震室进口空气流量,证明利用压气机给爆震室供气是可行的.在5Hz爆震频率下,涡轮被爆震产物冲击20min后,叶片没有任何烧蚀和裂纹出现.
精确复现机翼摇滚运动的控制技术
王兵, 黄存栋, 马宝峰, 邓学蓥
2009, 23(1): 79-84,104.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9.01.018
摘要:
为快速、精确地复现自由摇滚实验得到的机翼摇滚运动,在控制伺服电机的传统PID参数基础上增加了基准速度修正系数Kv,并将其视作PID参数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之上给出了一种PID参数的快速估计方法.利用该方法可以快速得到不同试验状态下控制伺服电机复现机翼摇滚运动的PID参数,提高了调试反馈控制量的效率.同时,发现在进行PID参数调节之前对速度时序曲线进行光滑化预处理,能为进一步进行PID调节打下坚实基础,提高电机驱动模型复现机翼摇滚运动的精度.最后,通过风洞试验对给出的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
利用LSCE方法识别桥梁气动导数研究
王卫华, 杨转运, 刘会
2009, 23(1): 85-88.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9.01.019
摘要:
在节段模型自由振动法识别桥梁气动导数风洞试验中,采用LSCE识别方法,无需迭代和设定初始值而实现整体识别.对具有理论解的理想平板气动导数进行识别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对不含噪声信号识别结果与理论解完全一致,对含有20%噪声的低信噪比信号识别除了A*4以外也都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LSCE方法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和良好的抗噪声性能.风洞试验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该方法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
一种新型热线热膜流速计
盛森芝, 庄永基, 刘宗彦
2009, 23(1): 89-93.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9.01.020
摘要:
在剖析传统热线热膜风速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方案和具体的线路模型,形成了预移相型热线热膜流速计的构思.首先对传统热线风速计的物理模型进行改进,用数学方程加以描述并求出其解析解提出一系列设计公式,进而选择适当的线路环节,编制相应的软件,实现上述物理模型、数学方程和设计公式的要求,形成了具有6大特色的"IFV900A型智能热线热膜流速计".
风洞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及无线测量技术研究
韩杰, 唐小珊, 周平, 李楠
2009, 23(1): 94-98.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09.01.021
摘要:
风洞试验现场,特别是大型连续式风洞试验现场的电磁环境非常恶劣,而风洞实验中的测量信号又是毫伏级的微弱信号,采用传统测量方式难以克服恶劣的电磁环境对测量系统的干扰.对于运动物体或无法布线的试验环境进行参数测量时,传统测量方式完全不起作用.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对风洞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和无线测量技术进行了研究,采用ZIGBEE技术实现了风洞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和基于该网络的无线测量模块.极大地增强了测量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提高了风洞试验的精细化程度,降低了测量系统的经济成本.

重要公告

www.syltlx.com是《实验流体力学》期刊唯一官方网站,其他皆为仿冒。请注意识别。

《实验流体力学》期刊不收取任何费用。如有组织或个人以我刊名义向作者、读者收取费用,皆为假冒。

相关真实信息均印刷于《实验流体力学》纸刊。如有任何疑问,请先行致电编辑部咨询并确认,以避免损失。编辑部电话0816-2463376,2463374,2463373。

请广大读者、作者相互转告,广为宣传!

感谢大家对《实验流体力学》的支持与厚爱,欢迎继续关注我刊!


《实验流体力学》编辑部

2021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