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2年  第26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实验流体力学》投稿简则
2012, 26(6).
摘要:
实验研究
摇摆对窄通道内单相流摩擦阻力的影响研究
幸奠川, 阎昌琪, 刘传成, 刘宇生
2012, 26(6): 1-5.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2.06.001
摘要:
通过实验研究了摇摆运动对矩形窄通道内单相水摩擦阻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摇摆条件下摩擦压降呈周期性波动,波动幅值随雷诺数的增加而减小,随摇摆振幅的增加而增大,随摇摆周期变化不明显.摇摆对单相水平均摩阻特性没有明显影响.摇摆运动对瞬时摩擦压降波动特性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摇摆造成回路流量波动进而导致摩擦压降波动;另一方面摇摆引起实验段近壁区质点受力周期性变化从而引起摩擦压降微小波动.通过实验数据拟合得到了摇摆条件下层流瞬时摩阻系数计算经验关系式.
基于蛇怪蜥蜴踏水机理的水面推进技术研究
白向华, 吕建刚, 高飞, 赵志宁
2012, 26(6): 6-10.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2.06.002
摘要:
为突破传统排水型两栖车辆“阻力墙”现象,从蛇怪蜥蜴高速踏水机理出发,基于固体和液体高速作用动力学原理,提出了一种新型水面推进技术.其依靠仿生叶轮与水高速作用产生向上托举力,将两栖车辆托举出水面,进入高速滑行状态,从而避开“阻力墙”现象,实现快速突进.结合仿真分析和先期原理试验,验证此技术能够实现两栖车辆从排水状态进入高速滑行状态,从而大大减小水阻力,是一种有效的水面快速推进方法.
双极性等离子体激励器流动控制特性研究
郝江南, 蔡晋生, 李文丰
2012, 26(6): 11-14,23.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2.06.003
摘要:
提出了一种新型等离子体激励器,此激励器中前一级的下电极与后一级的上电极相连,形成双极性型电极.利用粒子示踪测速系统(PIV)对该激励器加速气流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新型多级激励器能够消除前后电极之间的相互干扰,大大提高多级等离子体激励器加速气流的效率.同时,在低速风洞中进行了新型激励器对圆柱后尾流的控制初步实验,该新型激励器对圆柱尾流的控制效果显著.
缝道流动的脉动参数对多段翼型升力特性的影响
高永卫, 朱奇亮, 罗凯
2012, 26(6): 15-18.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2.06.004
摘要:
采用风洞实验的方法,在不停风且固定迎角和几何构型的情况下,通过对比有、无人为脉动压力扰动时多段翼型升力特性的变化,证明多段翼型缝道流动的脉动参数(包括脉动速度和脉动压力)对其升力特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人为扰动源为模型表面埋设的有源式蜂鸣器.蜂鸣器出口20mm处的声压级约为60dB.实验表明,在研究范围内,弱声学扰动可使翼型的升力系数降低.升力系数的减少量随扰动的位置、频率变化而变化,最大减少量为1.8%.提出在多段翼型的实验评估工作中需要注意风洞本底噪声、模型尺度、加工质量对缝道脉动压力和脉动速度等参数的影响以及相应升力特性的变化.
铁路风屏障对轨道上方风压分布影响的风洞试验研究
向活跃, 李永乐, 胡喆, 廖海黎
2012, 26(6): 19-23.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2.06.005
摘要:
为明确风屏障对轨道上方风压分布的影响,通过模型风洞试验,采用风压排管测试了轨道上方的风压系数剖面,与CFD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讨论了平地路基、高路堤、桥梁3种典型线路情况下风屏障设置方式、风屏障高度等对轨道上方风压分布的影响,分析了风屏障的气动机理.研究表明:迎风侧风屏障有效地减小了轨道上方的风压值,背风侧风屏障会增加轨道上方的负压;在3种线路构造中,桥上的风压值最大,能量耗散最小,而高路堤能量耗散最大,并对接触网有一定的防风作用.
摇臂式起落架结构件气动噪声试验研究
龙双丽, 聂宏, 许远, 许鑫
2012, 26(6): 24-29.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2.06.006
摘要:
在航空声学风洞中进行了摇臂式起落架结构件的气动噪声试验,获取起落架结构件气动噪声的频谱特性曲线,研究了起落架的噪声产生机制和噪声源特性.通过对起落架局部构型的调整,探索降低起落架噪声的方法.结果表明:摇臂式起落架部件辐射的噪声随着来流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噪声频谱呈现宽频的特性,频谱中具有明显的优势频率;噪声源具有偶极子声源性质,且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噪声频谱中所包含的某种纯音成分为起落架上某些孔洞所致的自激振荡噪声;封堵起落架上的这些孔洞或者减小起落架的长度能降低噪声声压级.
亚跨超声速风洞中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进行飞机机头高速选型实验
黄湛, 王宏伟, 姚开明, 张江, 熊红亮, 李烺
2012, 26(6): 30-34.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2.06.007
摘要:
在1.2m量级亚跨超声速风洞对某型飞机机头模型进行了DPIV高速选型实验,通过实验获得了两个机头模型的流场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巡航马赫数条件下,机头顶端速度分布平滑,不存在流动分离和超声速区;在快速巡航马赫数条件下,机头顶端存在局部很小区域的超声速区,强度很小,不存在流动分离.实验数据符合气动规律,实验数据可以作为机头气动设计的依据.
高焓非平衡气动热环境的试验模拟及影响
袁军娅, 蔡国飙, 杨红亮, 黄建栋
2012, 26(6): 35-39.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2.06.008
摘要:
在电弧风洞中开展材料特性考核试验时,一般根据部分相似模拟理论,通过模拟飞行条件的总焓和表面压力模拟气动热环境.分析了部分相似模拟的适用条件,并通过数值求解二维轴对称热化学非平衡粘性激波层方程,计算了两种不同尺度球头模型的流场特性,分析了试验状态对飞行条件热环境的模拟程度和对材料性能评价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热化学非平衡流场,特别是对于表面催化系数较低的热防护材料,采用部分相似模拟理论开展试验,气动热环境模拟程度下降,并且由于热焓比例偏小,对高温耐烧蚀材料的考核程度偏低.
窄条翼导弹模型摇滚特性试验研究
达兴亚, 赵忠良, 陶洋, 杨海泳
2012, 26(6): 40-43,65.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2.06.009
摘要:
开展了钝头体-窄条翼-尾舵布局导弹模型自由摇滚试验研究,马赫数范围0.4~0.8,迎角10°~35°,给出了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窄条翼导弹模型具有α=20°和α=35°两个摇滚区间,迎角范围很小;随着马赫数增大,摇滚的振幅减小,频率增大.分析表明,摇滚运动减弱了流动非对称性;摇滚运动与窄条翼和尾舵间的非定常涡作用密切相关.
乳化柴油静电雾化的试验研究
郑捷庆, 张军, 钟晓龙
2012, 26(6): 44-47,65.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2.06.010
摘要:
首次采用环电极-针孔喷嘴结构的静电雾化装置对由80%的0#柴油、19%的水以及1%的乳化剂配制的乳化柴油进行了静电雾化的试验研究,利用三维粒子动态分析仪(PDA)对静电雾化射流核心区域一梯形平面内93个测量点进行了雾滴特性以及流场的在线测试.研究发现,乳化柴油射流在高压静电场中其雾滴尺寸将随静电场强度的增大而有规律地减少,且其粒径的均匀度得到较好的体现;高压静电场的施加使得荷电射流流场的雾炬张大,而且随静电场不断增加至6kV,流场边缘细小雾滴还将出现静电“卷吸”现象.该结果表明比起常规雾化手段,静电雾化技术的介入使得乳化柴油的雾化质量得到一定程度提高,这对于提高其燃烧效率及降低排放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实验技术
低速风洞全模TPS试验空气桥的设计与优化
章荣平, 王勋年, 黄勇, 冯治
2012, 26(6): 48-52.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2.06.011
摘要:
TPS试验技术是目前风洞试验中最先进的涡扇发动机模拟技术,空气桥是TPS试验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介绍了低速全模TPS试验空气桥的设计.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对空气桥关键受力梁进行了优化设计,并进一步对空气桥进行了整体优化,掌握了关键参数影响空气桥性能的规律.综合考虑模型内部空间、内部设备及空气桥的技术要求,完成了空气桥的设计,优化后空气桥对天平测力的影响较小,且同时具有较好的克服高压空气的内力、温度效应的能力.试验结果表明,空气桥性能满足TPS试验的要求.
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在马赫数4.O流场测试中的应用
荣臻, 陈方, 刘洪
2012, 26(6): 53-58.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2.06.012
摘要(114) PDF(12)
摘要:
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多马赫数高速风洞中应用PIV测试技术开展马赫数4.0流场测试的情况.为满足超声速流场高速瞬时的测试要求,实验中选择了合适的示踪粒子和布撒技术.首先介绍了马赫数4.0来流条件下自由来流流场PIV测试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喷管出口处速度矢量场平行喷管轴线方向且分布均匀.其次对尖劈斜激波流场进行了PIV测量并讨论了示踪粒子跨越激波的迟滞特性,结果均符合斜激波理论.研究中还测试了拐角模型流场,从PIV图像中可清晰看到激波边界层干扰等复杂流场结构.因此,PIV技术可成为一种有效的超声速流场测试技术.
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大开角扩散段设计方法研究概述
李红喆, 廖达雄, 丛成华
2012, 26(6): 59-65.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2.06.013
摘要:
随着我国自主研发大飞机项目的启动,对相应的高性能大型连续式跨声速风洞这一基础试验平台建设提出了日趋紧迫的需求.大开角扩散段在减小风洞尺寸的同时会引起气流分离,扩散段形状和内部整流装置的合理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阐述大开角扩散段在连续式跨声速风洞中的作用,然后介绍了大开角扩散段在国外连续式风洞中的应用情况、布置位置和整流方式,主要分析比较目前几种大开角扩散段内阻尼网的设计方法,总结出一种最为优化的设计方案.最后对国内大型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大开角扩散段的设计提出了几点建议.
风洞滚转机构用高性能力矩电机的研制
冯明, 白本奇, 曲亮
2012, 26(6): 66-69.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2.06.014
摘要:
介绍了用于高超声速风洞的高精度自动变角度滚转机构,详细阐述了该机构的结构,性能特性以及在风洞试验中的应用.该机构采用内置无刷直流力矩伺服电机直接驱动滚转机构,具有体积小,输出力矩大,定位精度高,电磁干扰小和工作耐受温度高等特点.试验证明,该机构极大地提高了试验效率,降低了试验成本,提高了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基于剪敏液晶涂层的光学摩阻测量技术研究
陈星, 毕志献, 宫建, 姚大鹏, 文帅
2012, 26(6): 70-74.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2.06.015
摘要:
剪切敏感液晶涂层具有对剪切应力敏感的光学特性,液晶涂层的显色不但与所受到的应力大小有关,而且与应力方向有关.在白色光垂直照射下,利用相机拍摄液晶涂层所反射的空间光谱图像,结合标定结果可以获得涂层受到的表面剪切应力矢量分布.基于这样的理论,开展了液晶涂层光学摩阻测量技术研究,包括:液晶材料喷涂工艺研究,搭建相应的测量系统,液晶涂层标定方法研究,表面摩阻测量实验研究等.低速喷流实验定量测量了喷流—平板干扰区表面剪切应力矢量分布.Ma=5的高超声速风洞实验获得了尖前缘平板表面摩阻分布定量测量结果,以此判断了平板边界层的转捩.
应变天平矩形截面元件扭转应变计算准度分析
胡国风
2012, 26(6): 75-78.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2.06.016
摘要:
为了提高应变天平的整体结构刚度,设计者往往会采取尽量缩短矩形截面弹性元件“长度”尺寸L的措施,这就导致基于材料力学“杆件”扭转变形理论得出的扭转应变计算值与天平实际校准得出的应变值产生较大的误差.以扭转应变数值仿真结果εf为基准,分析了矩形截面元件的“长度”尺寸L对扭转应变工程方法计算结果ε,准度的影响,并给出了两个验证算例.
超声速二元混压进气道边界层吸除方案设计与试验
杨乐天, 杜绵银, 刘斌, 张卫民
2012, 26(6): 79-82,95.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2.06.017
摘要:
应用工程设计方法,结合数值模拟,设计了一种带边界层吸除装置的超声速二元混压式进气道,并进行了风洞试验.研究表明,在进气道喉道前端进行合理流量的边界层吸除可以明显提高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增强进气道稳定工作能力.由试验数据可知,在Ma=3.0时,进气道临界总压恢复系数可达0.6附近.试验结果还表明,进气道在侧滑角β=4°时,仍然具有较高的总压恢复系数.
2.4m跨声速风洞颤振试验流场控制技术研究
芮伟, 易凡, 杜宁, 秦建华
2012, 26(6): 83-86.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2.06.018
摘要:
颤振试验技术是研究飞行器颤振特性、评估安全飞行包络线的一项重要试验技术.为了满足颤振试验需要的定马赫数阶梯变速压和定总压线性变马赫数的试验要求,结合2.4m跨声速风洞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控制策略设计.主要采用运动规律法和智能分段变PI实现变速压智能控制,应用运动函数实现了线性变马赫数智能控制.结果表明:该流场控制技术满足颤振试验的特殊要求,取得了流场调节过程快速、准确、可靠的试验效果.
大型暂冲式风洞调压阀设计与特性实验
黄知龙, 徐大川, 张国彪
2012, 26(6): 87-90,95.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2.06.019
摘要:
暂冲式风洞依靠上游的压力调节阀控制风洞运行压力,调压阀的压力调节性能和精度决定了风洞的压力控制精度.环状缝隙型式的调压阀可获得线性或近似线性的调节特性,且具有阀后气流对称性好、调节范围宽、阀芯移动过程中阻力变化均匀等优点,适合用于风洞调压.为了进一步增大调压阀的流通能力,可采取双阀并联调压的方式.给出了某大型暂冲式风洞主调压阀的型面设计方法和性能预测,并给出了性能实测结果.介绍了环状缝隙调压阀的调压型面的工程计算方法、压力调节性能曲线计算方法,最后给出了调压阀实测性能结果.测试结果表明:大型环状缝隙调压阀性能实测结果与理论预测吻合良好,为了匹配大流量下的压力调节要求,采取双阀并联调节的方式可提高风洞运行截止压力,方法可行.
光学探针在气液两相流动局部参数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田道贵, 孙立成, 高菲, 刘靖宇, 孙波
2012, 26(6): 91-95. doi: 10.3969/j.issn.1672-9897.2012.06.020
摘要:
光纤传感器作为纤维光学领域中的新技术,在两相流动局部参数的测量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为了获取气液两相流动的局部界面信息,进一步深入了解两相流动的内部机理,给出了双传感器光学探针的详细制作过程,并将制作成的探针应用于气液两相流实验研究.实验中通过压降方法与探针方法测得的空泡份额之间的平均偏差为8%,表明所制作的双传感器光学探针测量精度较高,能够应用于气液两相流局部参数的测量.进一步的实验研究表明,管内局部空泡份额沿通道径向呈“壁峰型”分布规律,并且局部界面面积浓度(IAC)的径向分布也呈现出基本相同的规律.

重要公告

www.syltlx.com是《实验流体力学》期刊唯一官方网站,其他皆为仿冒。请注意识别。

《实验流体力学》期刊不收取任何费用。如有组织或个人以我刊名义向作者、读者收取费用,皆为假冒。

相关真实信息均印刷于《实验流体力学》纸刊。如有任何疑问,请先行致电编辑部咨询并确认,以避免损失。编辑部电话0816-2463376,2463374,2463373。

请广大读者、作者相互转告,广为宣传!

感谢大家对《实验流体力学》的支持与厚爱,欢迎继续关注我刊!


《实验流体力学》编辑部

2021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