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全文图片
-
多头部直线排列燃烧室模型概念
-
法国鲁昂大学CORIA实验室直线布置多头部实验装置[10-11]
-
英国剑桥大学直线布置多头部实验装置[12](单位: mm)
-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3头部实验装置[9]
-
多头部扇区燃烧实验装置
-
MICCA环形燃烧室模型示意图[13](单位: mm)
-
剑桥大学环形燃烧室模型示意图
-
慕尼黑工业大学环形燃烧室模型[23]
-
浙江大学TurboCombo环形燃烧室模型[26-27]
-
环形燃烧室周向点火过程的3个阶段[13]
-
环形燃烧室周向点火过程时序图(φ=0.76, Ub=24.5 m/s)[13]
-
周向点火过程亮度积分图(φ=0.76, Ub=24.5 m/s)[13]
-
周向点火过程的5个阶段[16] (左:实验; 中:F-TACLES模型计算结果; 右: TFLES模型计算结果)
-
喷嘴间火焰传播过程OH*发光侧视图(φ=0.70, Ub=10 m/s)[20]
-
周向火焰传播过程时序图(φ=0.70, P=15.5kW)[26]
-
不同点火位置示意图[18]
-
(a) 点火概率 (b) 可燃因子 (c) 归一化的湍流脉动速度 (d) 归一化的轴向速度(φ=0.35, Ub=10 m/s)[12]
-
点火极限与可燃极限[19]
-
剑桥大学环形燃烧室示意图(俯视)[19]
-
剑桥大学环形燃烧室模型的周向火焰传播过程(俯视, φ=0.40)[19]
-
剑桥大学环形燃烧室模型头部干涉OH*基自发光平均场[41] (a)头部间距是2.33倍喷嘴直径; (b)头部间距是1.56倍喷嘴直径
-
浙江大学斜喷环流环形燃烧室的周向点火过程[24](φ=0.75, P=18.6kW)
-
喷嘴间距对火焰传播时间的影响[10]
-
喷嘴间距对火焰在相邻喷嘴间传播所用时间的影响[11](实验与LES结果)
-
不同条件下周向火焰传播进程随时间发展规律[20]
-
火焰面融合所需时间在冷态与预热情况下随流速的变化[15]
-
三种不同燃料的周向点火时间[17]
-
实验和基于G方程数值模拟得到的周向点火时间[13]
-
点火模式对周向点火时间的影响[26]
-
不同喷嘴结构下周向点火时间t的变化规律(FFSL模式)[28]
-
不同喷嘴结构下周向点火时间t的变化规律(SFFL模式)[24]
-
不同位置点火器示意图(E:红; I:绿; C:蓝)及对应的火焰面融合时间[13]
-
TurboCombo实验平台上周向点火过程火焰形态[27]
-
涡轮导叶对周向点火时间的影响[27]
-
火焰积分亮度随时间变化曲线的重复性(φ=0.70, P=15.5kW)[26]